关于区域活动的教育随笔

|易落尘2

  在幼儿园,经常会举办一些区域活动,让孩子们增加更多的知识,也锻炼孩子们的交流能力等等。在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等地与孩子沟通,成为他们的朋友,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区域活动的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关于区域活动的教育随笔【第一篇】:教师要做有心人

  一天下午,我们班开展区域活动,小朋友都在各活动区玩,只有张佳希在哪儿趴着,我问她:“佳希,为什么不去参加活动?”她说:“不愿意玩。”我对她说:“你为什么不愿意玩呢?”她却说:“老师我趴着行吗?”我想她是不是病了,用手摸摸她的头不发烧,如果硬把她推到活动区,似乎违反了尊重幼儿意愿的规则,我该怎么办呢?我决定在不违反《活动区规则》的情况下,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使佳希以大家能接受的理由进入到别人活动的区域,这样既能有效的保护幼儿的游戏热情,又可以发挥集体的作用,让大家来想办法帮助她,于是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和佳希一块玩呀?”“佳希来我们这儿玩吧”“来我们这儿玩吧”......别的小朋友争先恐后的邀请她。最后她加入到“娃娃家”去玩了。

  我觉得老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引导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心中眼中都有孩子,多为孩子着想,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于区域活动的教育随笔【第二篇】: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之的新思考

  在督导和年度考核,教育局的领导给了我们不同程度的指导,现将所获所得整理。

  从环境创设、区域设置、活动组织(含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生活起居以及家园沟通等各个方面,制定基于幼儿园现行的课程方案,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

  1.环境创设

  以户外环境改造为契机,基于我园户外环境的优势和特点,分南北两个户外场地创设七都农场、动感地带、冒险山坡、沙水欢歌、湖畔人家、七彩果林、草坪大挑战、极限穿越、开心涂鸦等9个区域,将课程中的5大领域渗透到区域中,真正将户外环境融为课程的一部分。

  2.区域设置

  在区域整合和材料投放上进行改变:可以将原有的各个区角创设融入到角色区中,比如将美工区融入到照相馆中、将生活区融进娃娃家、把阅读区融进小小书吧、把表演区融进剧场、把建构区变成加工厂等等,各年级组老师根据小中大不同年龄段创设不同的区域,所有的区域都可以在角色游戏中完成,当然也可以将角色游戏融入在各个区域中,满足每个班的幼儿需求即可。教师需要在各个区域内提供多样的低结构的材料,比如纸筒、纸杯、杯垫、报纸、瓶子等随手可得材料,也可提供有特色的本土材料,如电缆线、梭织筒、芦苇杆、芦苇叶、芦花等,多到可以让幼儿随手拿取,以便进行创意的区域游戏。

  3.活动组织

  首先,依据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根据《指南》我们首先要在每一次活动中明确: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将《指南》中相应年龄段的教育途径和方法适当地渗透到幼儿的自主游戏中去。如在户外寻找小宝贝的过程中,很多幼儿都找了各种不同的植物当做自己的宝贝,甚至有的孩子将一些破损的叶子带到活动室中,教师应该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

  其次,依据支架1,在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内,教师们做到每天观察1名幼儿,观察3次,每次3分钟的白描观察过程中,老师们都有一些困惑,观察可以随时随地,但是不方便及时记录下来。而且事情是偶发的,不可能特地去观察某一个孩子。

  最后,依据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

  4.生活起居

  根据支架4,一餐两点采取分桌自助式服务,每桌有,三个大餐盆、三个大勺。具体流程:1、保育员将饭、菜按照每桌幼儿的定量盛在大餐盆中;2、幼儿搬放椅子上桌;3、每桌幼儿依次将大餐盘中的饭菜盛入自己的饭碗和菜碗;4、多出来的饭菜可以按需自行添加,实在没有人需添而又有的多,由组长摊派分完。5、关于餐点:牛奶、饼干、点心、水果也是分配到每桌,然后幼儿在分桌自取。

  5.家园沟通

  利用家委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活动、学前教育宣传月等形式,向家长进行宣传沟通。

  关于区域活动的教育随笔【第三篇】:区域活动教育随笔

  ——“区域游戏与主题游戏的融合”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它是一种把幼儿的学习融入到游戏中的一种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打破了以传承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观,而且还为不断吸纳新鲜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此课程的研究是建立在研究主体自身历史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当代儿童观、教育观等新观念的充分学习理解上而进行的。

  通过实践的探索及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认为区域活动既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方式,教师在区域活动的开展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隐性的,体现为创设游戏环境和提供游戏中的适宜指导两方面。我们重视的“心中有教育目标”外,还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幼儿发展的理解,对游戏中学习因素的把握和在与幼儿兴趣需要互动中促进游戏能力等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整和能力称之为“思想”它体现为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调和。教师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教育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实验园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观察与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创设与幼儿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游戏环境,最后以寻找最合适的区域指导方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班的活动区域设置:班级都设置了语言区、益智去、建构区、美工区、角色区等5个基本区域,在区域创设时,为了丰富班级的材料,班级家长也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及区域材料的收集,可爱的孩子们也积极踊跃的参加,积极收集材料。

  班级老师对区域制定了计划:发展阶段 比如幼儿表现:我也要玩——模仿、交换玩、一起玩——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玩。

  大班的孩子自理能力逐渐增强,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并产生了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尝试学着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活动区已经比较熟悉,进入活动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坚持性。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很快完成一区的活动,然后会选择其他区域进行再次活动,也有的小朋友则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会不断地去创造、去发现。

  关于区域游戏中的隐性暗示,为了进行合理的区域游戏布局,我们老师往往会在区域游戏中设置一些隐性暗示的东西,以此来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游戏,区域游戏也能 够更加的均衡。比如,为了控制好一个区域的游戏人数,老师往往可能会在一个区域添一些辅助性的东西,进来游戏的孩子必须戴着这个东西,当这个辅助性的东西没有了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不能进来了。我们班级在区域游戏中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在孩子适应了一个月之后,我们在各个区角中投放了工作证——进区卡,每个工作证都是根据各个区域的内容来设计的。工作证投放以后,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了解了其中的含义,比如工作证上有一座房子,这就告诉我们这是建筑工地的工作证等等。与此同时老师也讲解了工作证代表的意思,每个区角都有多少个工作证,里面有几个工作人员等等,这样就是暗示性的将每个区角的人数进行了划分,同时有隐性的东西帮助孩子,这种方法看上去似乎很好,但是在真正投放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工作证佩戴起来很麻烦。我们的工作证上是有一个虎口夹子的,每次佩戴都要先打开虎口,然后夹住衣服,再把虎口扣紧,这一系列的动作对于刚入小班不久的孩子来说是相当的困难的,他们的肌肉发展还没到那个程度,每次区角游戏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孩子拿着工作证请求我的帮忙,当我一个一个区域这样帮助下来,我观察孩子游戏的时间就又少了。而且工作证用了没多长时间,就已经有很多的工作证在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拉扯之下坏掉了。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将这些工作证都撤掉了,而是采用了小脚丫的暗示标记,这样每次孩子玩的时候只要把小椅子搬到小脚印上就可以了,小脚印没有了也就表示人已经满了,这样一来孩子不会再在佩戴胸卡上面而产生很多问题了。

  关于区域活动的教育随笔【第四篇】:区域活动后的反思

  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有两个小朋友为了争抢新投放的材料(小熊排序碗),发生了争执,由于活动就要结束了,所以我并没有出面干涉,在活动结束后的讲评时间,我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讲给小朋友们听,并组织幼儿讨论。“如果有一样东西你和另外一个小朋友都很喜欢都想要,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的反应很积极,都举起了小手。然而他们的回答都大同小异:“我会谦让,让别人先玩”。虽然我进行了引导,但仍然没有孩子说出别的办法。我诧异: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吗?要知道,他们还只是四、五岁的孩子啊!当我再次审视孩子们时,发现了那双本应天真无邪的眼睛中流露出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顺从。无可否认,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它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假如我们的教育只能使孩子违心的谦让,这也不会是我们成功的教育。

  于是,我开展了一次谈话讨论活动,让幼儿想出更好的办法。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伤害他人。在我的启发下,幼儿提出可以两个人一起玩、轮流玩、也可以交换、竞赛等方法确定玩者。我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这些经验运用与实践。再一次的观察中我发现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都能够使用自己想得办法解决问题,在发生类似情况时及没有违心的谦让也没有争抢,使大家都得到了满足。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抛出问题让幼儿自己讨论解决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这远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教他怎么做要好得多。

  关于区域活动的教育随笔【第五篇】:区域活动教育随笔与反思

  今天的区域活动结束后,在收拾材料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探索区的材料不见了,后来发现全都跑到美工区“秋的联想”区域里了,开始时我以为是孩子们没收拾好就离开了,想问一问是谁收起来的,但是孩子们谁也不承认,后来有的孩子告状说是王晟源把材料搬家了。我一听就来火了,因为平时王晟源这个孩子十分的调皮,而且总干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于是我就想狠狠的批评他一顿,但是当我看到他的表情时,还是压住了内心的一团火。心想:“你这个孩子为什么刚才不承认呢?是怕老师的批评吗?一定是的,因为平时我一再的强调区域活动结束时要把材料摆放好,不能乱摆,那样下次活动就不方便了。”于是我走到他跟前问他原因,他怯生生的说:“杨老师,这些树叶我们在探索区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所以才搬到美工区的。“我愣住了,顺抛问他你把这些材料搬到美工区想干什么呢?他赶紧说:“这些树叶我可以把它做成各种小动物,贴到墙上。”我恍然大悟,心想多亏冷静处理了这件事情,否则孩子的聪明就会抹杀在萌芽中啊!而且本周我们开展的主题是“秋的联想”正好符合主题内容。真是一举两得。

  这件小事让我印象很深刻,平时我们总是提倡放手给孩子,不过多限制孩子,可是我们工作中往往为了完美整齐而过多的要求孩子,在区域活动中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把材料适当的调换重新组合也是可以的。

    1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