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观课随笔

|矢杺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得紧跟代的步伐,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观课的教学随笔吧。

  科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观课随笔【第一篇】:观课随笔

  5月8日上午,参加市教研室音乐学科室与红桥教育中心在红桥中心小学联合举办基于网络条件下的音乐教学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课堂观察,提供了两节展示课:一节,是基于网络条件的,音乐欣赏课程;另一节是歌唱教学,采取了课件辅助形式。

  (一)

  后者是以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持条件,与音乐教学整合。其以课堂现场的师生交流为主要形式,而信息技术手段,为知识呈现提供了方便。主要应用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以课件展示,提供曲谱,供集体演唱,教师教读使用。这要比集体阅读教材,或者教师板演,或者采用挂图,更为便利。

  二是,提供演唱的视频,作为教读的示范。这种资源的利用,非常方便。

  三是,讲解中有图式,或者勾画文字,提醒学生注意。这是课件的优势所在。

  这种模式,基本采取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技术应用,在丰富教学手段,转化知识呈现方式。有助于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密集传播有效信息,而且充分发挥了人际互动的及时性、便利性、有效性。

  这节课很漂亮,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体现,观课教师也给予好评。

  (二)

  后者需要重点说说。

  这是一节完全依赖网络,预设课程资源,以及学习流程、任务,进行即时反馈,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结合在一起的,可以把课堂延展到超时空的新型课堂。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节架构在网络上的虚拟课堂。教师隐身了,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节课,因为所有活动都体现为学生自主性的可以选择的,基于任务完成的学习,所以属于静态的过程。似乎,这节课,学生分散在会场,就在每一个老师身边,得到的同学互助与教师的帮助比较少。

  这节课类似于网络课程,要比一般的课程资源,增加了教学预设,方法指导与教学评价等。

  这节课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哪里?换句话说,为什么要探索数字化教学?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的时空,以课堂为阵地,这个学习是有局限性的。凡是学习好的学生一定不会局限在课堂上获取信息,他们一定是有课前自学和课下练习的。有效的学习,一定是打破课堂局限的,全生活时空覆盖的学习。网络的普及,给课程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

  有效的教学配置也一定是师生聚集在课堂的学习,与在独立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目前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依然是新生事物,无疑这个探索带有前瞻性。与过去的教学比较,这个优势在哪里,容易被忽略,而按照人群的一般思维是坚持维护既有思想和模式的,于是关于新探索的质疑较为容易产生。

  这是造成新鲜事物不容易产生普及性效果的主要原因。我们要看到未来教育,一定是与网络生活的普及相适应的,网络应用的技术也普及化了,人人会用,这势必要求学习形式、学习渠道、学习方法等都要改变。

  所以,前瞻性的课堂,是由一批教研的积极分子贡献给大家的一份礼物。或许它还不够精美,你觉出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它非常宝贵。

  其优势体现在:

  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预定学习流程,资源较为丰富,学生学习有选择性,满足即时评判要求,教师提供精要解析,视听和文字等多媒体结合,不受时空限制,体现人机互动、人际互动,可应用大数据分析。

  这也突破了一个习惯思维,我们听课,愿意被课堂活动带入,也就是融入课堂。岂不知,有效的课堂,未必是具有观赏性的。诸如,自习课,练习课,包括人机互动的网络课程,未必是好看的课。甚至你发现,教师隐身了,同学也隐身了,你需要独立面对很多问题。这个时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在课程构建中需要注意。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大约是指向学生的独立学习的。一般而言,课堂是人际互动的集体学习场合,因此这个现场的优势在于交流和即时回馈。而这种帮扶式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发展出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构建一个全程覆盖的,可以支持学生独立学习的模式也是有必要的。

  现在网络课程设计,与过去的课程资源不同了。

  资源是静态的东西,而网络课程是带有鲜明的教育意图的。其流程,评价,全时空等优势,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科素养。

  独立学习的网上课程,需要与文化现场的课堂教学,配合起来。单一采取某一种形式,都带有局限性。

  这无疑是探索性的教学,其价值与积极意义是显著的。

  科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观课随笔【第二篇】:观课随笔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剪贴图形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中的内容,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掌握选中图形,复制、剪贴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翻转。在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设计,并分为四大块:不拼不知道、剪贴拼更妙、会拼才会赢、智慧大比拼,从而把知识点有机的串连在一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设计很感受兴趣,从而让他们始终在被课堂所吸引着。

  整个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上台示范,让学生边操作边说,然后再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实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整个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在操作中,我一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助手,适时点拨,加以引导、启发,培养创新。同时,我还充分调动基础好的同学,让他们去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协作的情感。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

  科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观课随笔【第三篇】:观课随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和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普及使用,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一门课程。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学观念,给新课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推动更是成为时代的要求,是对现在基础教育的及时补充和拓展。将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有机整合与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达到学习效果最佳化,而且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能更好地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促进素质教育。因此,将信息技术是融合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一、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活动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的开展形式是活动,在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紧紧围绕活动主题,丰富他们的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反思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活动素材,如为学生提供图片、录像等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利用网络条件,让学生获取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丰富多样的信息,从而丰富问题表象,激起探究兴趣。拓展“活动”领域和学生的思想空间,获得体验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秋月儿圆》主题活动中,确立了中秋由来、习俗、诗词、美食四个子课题,学生必然要通过网上查询研究的内容,如中秋是怎么来的,通过网络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中秋传说,各地、各民族过中秋的习俗有哪些,赞美中秋、诗人思乡的诗词佳句,关于月饼的起源、种类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参与,学生活动中的信息来源渠道就会狭窄,孩子们的智慧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自主性、经验性、实践性、生成性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艺活动。有主题性很强的特征,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所以,教师的有效指导,首先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教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形、声、光、色”的特征,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形象、生动、直观、快迅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催化他们的心理,使他们在发现和思考中选定活动的主题。如在《面对自然灾害》这一主题活动中,单单给学生讲述自然灾害有哪些,特征是怎样的?显得很单调乏味,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不会被调动起来。相反,我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图片素材,利用Powerpoint,配上文字和符号,制作课件,课上通过演示课件反映各种自然灾害,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当学生看到5·12地震和云南省曲靖市旱灾的照片时,情绪一下子被激发了,接着我便启发思考:自然灾害有哪些?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怎么应对?学生马上便确定了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有的提出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有的提出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繁多有的提出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的问题,自然危害产生的原因等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晰直观的功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信息,首先把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自主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确定可行的活动方法和方式,使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显露。如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好自己的主题研究活动,电脑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上网下载研究主题的相关视频,还可以制作辅助课件;擅长绘画的同学,不仅仅限于用笔来绘画,还可通过电脑绘画表达主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可把研究的成果写成论文,喜欢说唱的同学,可借助多媒体进行音响合成,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成果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发展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科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观课随笔【第四篇】:观课随笔

  当今社会,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更何况处于时代浪潮潮头的教育领域。特别是通过2014年的信息技术提升培训后,政府大量投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级各类学校都已经组建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已经逐步走进了课堂,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科学课的教学也驶入了信息高速公路。今天,我就自己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方便快捷。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使实验更直观,效果更明显。在某些演示实验时,坐在后面的同学常常看不清教师是怎样演示的,特别是担心某些实验现象看不清而一窝蜂的往前拥挤,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引入多媒体技术,在现今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实物投影仪,把教师的细微操作过程在大屏幕上清晰立体地展现出来,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都能看真切,学习或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

  二、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实。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电教媒体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突破人在课堂教学上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事情,让老师的教学效果发挥出最佳效果,使学生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灵活的使用多媒体联系旧知识讲新知识。如把学习《蚕的一生》时,将所学的蚕的外形特征及它的生长变化通过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回忆性的认知、复习蚕从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到死亡的全过程。然后,过渡到怎样了解变态动物更多的知识。这样,整个单元的知识由分散变成紧凑、连贯,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老师的课堂教学简单化,学生的归纳、概括明朗化。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还让学生超越时空,认识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包罗万象的知识,如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老师不但要传授课文中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先用实物鸡蛋来认识卵的构造,而较深层的知识,就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鸡卵、蛙卵孵化的全过程引入课堂,展现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当多媒体屏幕中的一只只小鸡从壳里孵化出现在屏幕中时,一个个小蝌蚪逐渐变成小青蛙时,整个课堂教学立即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视、听、感等多角度去观察到平时想探索却无法做到的事情时,积极性自然由被动转为主动,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马上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从而让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目的,而且让学生接触了大自然,拓宽了视野。

  三、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情境更有吸引力。 课堂上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快地进入探究的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声、色、光、电”俱全的教学情景,加大教学内容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延长教学的“时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我用PPT先向学生展示几种特殊的岩石,比如猪肉石,狐狸石山等,让学生猜测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很难想到这些居然都是岩石,立刻产生浓厚兴趣,然后再展示风光旖旎的岩石奇景图片,学生就更加想探究岩石身上蕴藏的秘密了。

  四、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重难点突出,教学简单化。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日食和月食》时,课文中展示了几张图片,由于是静态的,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为了打开思维的闸门,我从网上搜索了大量的动态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认识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涉及到宇宙的知识大多枯燥艰涩难懂,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后,这部分知识就有趣易学多了。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新事物,在教学实践中显示了它的巨大作用,它具有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对它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切忌过分依赖。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方式。只有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适当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都为教学服务,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好的效果。

  科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观课随笔【第五篇】:观课随笔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他已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可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总而将会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学科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即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再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比较大,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现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在此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深入、认真的学习新课标,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我平时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改革精神,使教学与新课改同步。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也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给我贯彻新课标,实施课程改革指明方向。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1、形象教学——创设情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很关键。精彩的开场白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与参与教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能容易对各种新生物充满好奇心,进而产生极强的求知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他们对于计算机都有极大的兴趣。作为信息技术课老师,该怎样把学生的兴趣导入到新课程中,使他们发现信息技术的魅力,这就要求有好的开场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优化导语的设计,做到“新、奇、变”,力求在课的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教师形式多变的提问上,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一系列的画面,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使学生能总是带着兴趣投入到继续学习中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任务驱动——分层学习

  由于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决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相互鼓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在教学形式上,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个性差异的接受群体,合理的设计适宜的教学流程,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提问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教学的互动式教学。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同时它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要边教学边作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计算机教学还需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进一步摸索。

  以上就是随笔网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观课随笔》,感谢大家的浏览。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进行评论哦~

    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