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

|萧静瑞2

  当代,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而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希望你们喜欢!谢谢!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一篇】:

  学术随笔有如学术小品。有句古话说:“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篇幅中,写出短小精悍的美文来并不容易。不过,这也是一个“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活计。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有读者最为关键,没有人读的文字,再好也没有用。而要让自己的学术发言真正产生感染力,不仅应对研究内容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而且应争取语言生动晓畅,文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也。我觉得,学术随笔的观点与文字有点类似于歌曲的歌词与曲调,好的歌词要配上好的曲调,有时甚至乐曲比歌词还更重要。

  论著真正要能够出采,就需要精益求精。应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哲学思辨和文学素养,也就是人文思考和人文视野。无论是写学术论文或随笔,都应进行思想的凝练和文字的推敲。

  文章的高下有一个判断尺度,即读者看后是否想保存下来,有的文章耐人寻味,值得剪报珍藏,有的文章平淡无奇,看后即被丢弃。写作者当然希望能写出不被或少被人们扔进字纸篓里的文章。如果你的论著郑重其事送给别人后,发现被其当废书报卖掉,或者受赠者离开宾馆后遗弃在房间里,说明要么是送错了对象,要么自己的论著实在没有什么保存价值。

  面对当下精英学术和大众文化两种路数,目前我还是侧重于精英学术。从传世的角度看,精英学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价值更为高深和久远。当然我也会写写学术随笔,为普及学术文化出一份力,其乐趣更为纯粹和醇美。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二篇】:

  随笔不必拘泥于文章的要求,格式,套路等。可以写心之所想,言心之所言,不用说为了紧扣主题或者碍于文章篇幅架构而有过多顾及;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夹杂多种文式,例如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分详略集聚于一起;随笔可用于记录一些东西,一般是记载自己的一些生活事迹,心路历程,个人见解等,一般出现于个人日记日志,甚至于随手拈来的小本子小册子,一张纸;它也不用限制你的字数多少,一句话或长篇大论的都行。

  简而言之,随笔就是随性,随心所欲,我们为自己的东西就是随笔

  还有论文,它与随笔就有点相反了,大范围来说,论文就包括应试作文,工作文本,还有随笔等等。

  所以说,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三篇】:

  无论是随笔,还是学术论文,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最精要的概括。

  随笔的写作从炼题、立意到起论、收尾,一招一式,闪转腾挪,都体现着作者的学识修养、艺术才情和人生境界。如果能够做到玩典故于股掌,出奇论于谐趣,阐玄机于数语,探幽微于物宜;于千字文中纵横捭阖,在方寸之地烹古煨今;有左右逢源之巧,无捉襟见肘之嫌;圆厚其身,曲尽其妙,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要能够写好随笔,学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就非常必要。所谓“积理练识”。理之积,识之练,无他,学与悟耳。理积于博学,识练于物宜。只有观览之博,运思之精,体悟之深,方能自出机杼,领异标新。

  学术论文的特点是“论”:“论点”、“论据”和“结论”。所以,学术论文重要的是要有四个意识:首先是问题意识。学术论文总得探讨并回答一个问题,包括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理论上或实践上的意义。问题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变量之间要我们去探索的某种关系,比如,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他的社会责任感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二者之间相关程度有多高。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一定会体现出写作者的学术积累、学术创新、学术规范和学术节操。学术节操也可以是学术规范的要义,我在这里单独提出来,是为了强调学术节操。所谓学术节操就是不迎合任何利益集团的趣味,能够坚持真理,服膺真理,不惟书,不惟上。当我们有比较好的学术修养时,我们的随笔写作就会更加隽永,更加厚重,更能给予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和美感的熏陶。

  随笔与论文二者相对而言,前者可以更富于思想,而后者则更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随笔可以更多的“大胆猜测”,放肆为文,而论文则更需要“小心求证”,言之有据。论文中一定要包含思想,但它要让“思想”令 人信服,就需要严密和充分的论证。在由艺术到科学构成的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连续体中,随笔更接近“艺术”这一端,而论文则倾向于科学这一极。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四篇】:

  我想,大部分人会认同,学术随笔是中国知识分子重要而普遍的治学写作方法。西方国家逻辑性的论证相比,治学思维方法的根源之不同有其深广的文化内蕴。不是只言片语能够讨论明白的事情。但我领会的一点是,随笔与深厚扎实的学院派技巧论文相对比,彼此仍有不可替代之处,有迥然不同的文风趋向和人文理想。

  我认为。学术随笔与专业化的论文相比,前者偏于求“美”,偏于理想之美,设定美的目标,诱人抵达。钱穆先生的《湖上闲思录》就是极美的学术随笔,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理想。后者,偏于求“真”,寻学术之真,那怕它是不美的,执着于客观的实际的状况,觅得脚踏实地的理路,为理想得一份行动报告和实践程序或者可行性战略。

  此间的“美”与“真”,并非是如王国维所叹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般的感性与理性的博弈和争锋。也就是说学术随笔与学术论文的方法之选,并非出于二者的计较和相悖。而是恰当的合宜的美其美、真其真的、不必统一的表达。彼此不可替代,这也好似习惯用左手的人不必勉强使用右手,那个便捷、那个合乎自已心意便选那个。这也说明了,学术随笔可能是适合国人的研究方法,也符合他们的心性,勉强随从他法,恐怕也不是恰到好处的表达。当然我认同,某些时候,也一定有某些学术问题本质上不适合采用学术随笔的形式。其方法之选,是心性与学术问题本质的统一。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五篇】:

  要写出人们不爱看的文章很容易,要写出人们爱看的文章却很不容易。

  无论是学术论文或是学术随笔,要写得让人们不喜欢看,那可是太容易了,废话连篇,胡说八道,或者逻辑不通,随便涂抹开去,将方块字码成像一堆乱石一样的文字垃圾,大概识字的人都做得到。而要写得让人们喜欢看,文字言简意赅,行云流水,甚至动人心弦、震撼灵魂,那可得言之有物,非花一番心思不可。

  同样的学术观点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其效果大不一样。文字枯燥平淡、晦涩难懂者,论点可能显得苍白无力,很难与读者产生心灵碰撞;为文闳中肆外、干净利落者,话语具有金属般的穿透力,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反响与共鸣。其实,书必通俗方传远,语言的通俗畅达并不影响思想的博大精深,文从字顺、秀外慧中方是为文的上品。归根到底,论著是写给他人看的,不是孤芳自赏的,只有使读者喜欢阅读并受到感染,文章才真正起到作用。

  曾经,“论文”是一个十分小众的词语。记得1977年我考上厦门大学历史系后,在新生入学讲话中,当时的系主任陈再正先生提到将来我们都要写毕业论文,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论文”二字,觉得写论文很神圣,很高深。之前十年,我们这些从“学术冰河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即使像我这样比较喜欢读书和写作的人,也只知道有大批判文章,有散文、杂文或议论文等文章体裁,竟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论文”的提法。说来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当今连中小学教师,甚至幼儿园阿姨评职称都要求发表论文,似乎谁都会写论文,学术论文已经是满天飞了,只是好的论文总是太少。回想起30多年前的“学术荒漠年代”,恍若隔世。

  不同学者的论著水平有高下之分,即使同一个人所写的学术论文,其价值、水平及所费时间也可能有天壤之别。就我自己已发表的论文而言,有三五天完稿者,有费时数月者,也有迁延十年者。真正高质量的大块学术论文,需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认真进行观点的锤炼和语句的锻造,才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我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发表的《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近两万字,写作时间前后花了八年,写这样一篇论文的难度绝不亚于写一本普通的专著。

  写好学术论文难,写好学术随笔也不易。学术随笔不同于学术短论,从事学术职业的人基本上都会写学术短论,只要将有观点的学术论文压缩一下便可成为学术短论。学术随笔也不同于教育时评,教育时评主要针对教育时事发表言论,而学术随笔最好能贴近时事,但更要写得好看和耐看;既要有思想的闪光,也要有文笔的追求;或以小见大,开卷有益;或值得保存,可以回味。

  学术论文要善于将一个问题铺陈开去,写深写大,敷衍成文,用相当的篇幅将道理说透。而短篇随笔正与此相反,将一篇论文的内容浓缩在一两千余字的随笔里,用明白晓畅的文字表达出观点,需要一个去粗取精或取精用弘的过程。将平日磅礴郁积的学问形诸文字,将胸中所蓄达于笔端。在洞悉事物本源的基础上,以渊博的知识为背后支撑把它简单地呈现出来。

  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就是将一般人只能议论一句话的问题,用十句话全面深刻地论述出来;学术随笔就是将一般人需要十句话才能说清楚的问题,用一句话就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如果学术论文要大而全的话,学术随笔就求小而美。

  学术论文讲究深刻、厚重,好的论文能够创发新解、廓清迷雾,往往体现出庄严和大气,有如孔庙中的大成殿。而学术随笔则讲究精美、雅致,轻灵、逸动、写意,有如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好的随笔让人感觉隽永清新、将尽未尽,往往体现出才华和文采。精彩的闪光可能使瞬间变成永恒,平淡的文字让人过目即忘,耐看的文字却给人长久的回味,仿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