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诸葛亮为话题的随笔

|随编-汐漓2

  以诸葛亮为话题的随笔【第一篇:中国的智慧之神——诸葛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题记

  我非常崇拜历史上的军事家,诸如商朝的姜尚,春秋时期的管仲,以及现代的毛泽东、--等。但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曾草船借箭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伏龙,人称卧龙先生。他深居南阳,常同徐庶,崔州平等一些有才华的人在一起谈论天下大势,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其实他的才能比管仲、乐毅更胜一筹。

  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说出一套成就霸业的计策,对时势分析得透彻精辟。出山之后,他以非凡的才能同曹操、孙权周旋,为刘备开创了蜀业。死后,他又留下锦囊妙计除魏延,其智慧为后人称“奇”。

  面对江东俊杰,他毫无畏惧之心,舌战群儒;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他弹琴鼓瑟,空城退敌,这是怎样的超人胆识啊!

  我佩服他的智慧与勇气,但更仰慕他的“愚忠”。刘备三顾茅庐,他立马出山甘愿为其竭忠尽智;刘备临终托孤,他又三扣九拜,扶着扶不起的“小阿斗”;为了帮助刘禅恢复汉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他两次作《出师表》,举全蜀之兵进军中原,六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虽然在他死后随之而来的是蜀国的灭亡,但他尽到了身为臣子的职责。

  诸葛亮——中国的智慧之神,您的雄才大略光耀神州,您的忠心耿耿流芳百世,您的音容笑貌永远烙在我的心扉。

  以诸葛亮为话题的随笔【第二篇:浅评诸葛亮】

  诸葛亮在有的人眼里,是一位智者,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好,被万人传颂、受万人敬仰。可是我却不那样认为他,他有些事做的不太好。

  他在赤壁之战前,“草船借箭”,现在已经是一段千古佳话,可是我却不那么认为。如果曹军放火箭么?他,必死无疑。可是,郭嘉早亡,不然,他必死。

  赤壁之战后,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大恩,还叫关羽去把守华容道以致曹操逃脱,别人都说他那是挫关羽的嚣张气焰。其实不是,他以为关羽如果捉住曹操,那样一来,关羽的知恩图报就是虚伪的了,关羽的名气就会打折扣。如果没有,他有可以不杀关羽,借机巴结关羽,他早就料到刘备和张飞回说情的,说以叫关羽去华容道守。他如果叫五百弓箭手和一百刀斧手去捉曹操,那样一来,天下大势一目了然。就不是三分天下了,应该是和东吴平分天下。

  别人都说他料定魏延谋反,让马岱杀了魏延是对的,别人也都以为魏延真的谋反,其实不是,在《九州春秋》中纪录诸葛亮说的一句话,诸葛亮说:“若延不归,军便自发。”由此可见,他早就料到魏延会不走,他还不事先叫人带魏延走,导致来了一个马岱斩魏延。可怜的魏延死了连名节也没有。

  他明知关羽骄傲,还叫关羽守荆州那么重要的地方,以致吕子明白衣渡江、奇夺烽火台、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着是他借孙权之手杀关羽。

  他六出岐山,自不量力的以为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打败魏国,以致穷兵黩武,加快了蜀国灭亡的时间。他应该利用蜀国易守难攻的优势发展经济。可他没有,最后累死了。

  在有的人眼里,诸葛亮是智者,是一个神。可是,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沽名钓誉,是一代智者,也是一代愚者。

  以诸葛亮为话题的随笔【第三篇: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以诸葛亮为话题的随笔【第四篇:我眼中的诸葛亮】

  看《三国演义》时,我对一个人物记忆犹新,一个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这个“上通晓天文,下熟知地理”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结晶化作一场场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轻摇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脑海中。

  他本是个平民,深居简出,清高脱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效忠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虽然他不是一员猛将,不会跨在战马背上挥刀浴血杀敌,但他在蜀国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为他的才智,还有他的高尚品德。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不披铠甲的英雄。

  以诸葛亮为话题的随笔【第五篇:让我感动的诸葛亮】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幼起,我就从《百家讲坛》里听着名家津津乐道《三国演义》,最出神入化的莫过于大先生――孔明,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他的才华横溢,非同一般。

  相传孔明是一位身高七尺、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他能一眼识破魏将司马懿的心思,巧用一回“空城计”。他轻轻一摇孔明扇,便有妙计横生;他默默焚香抚琴一曲,便能胜过百万精兵;他静静赏鱼半晌,便会闪现绝佳战略图,刘备三顾茅庐,不禁使刘备心悦“如鱼得水”。啧啧称赞声不绝于耳……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豪杰并起。一把鹅毛扇,一盏孔明灯是诸葛亮的代名词,他只身在茅庐中,却能明察千里之外,他的神机妙算无不令人称奇!他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从不打无备之战――当马谡违令,城内失守时,魏将司马懿引十五万魏兵逼近西,士兵纷纷无心应战,但孔明根据对方的实力,思量片刻之后果断下令:诸军各守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高言大语者,斩首,孔明携两小童焚香弹琴,司马懿固然上当了。而现今物质生活优越的学子们,一到关键时刻,总或多或少的有临时走马观花,草草复习搪塞老师、父母,更缺乏一种职责心,我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打无备之战。孔明更能知已知彼,以不一样的视角概括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状况做出不一样的战术策略,如“巧借东风”。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天下大计,竟然一夜白头。蜀汉兴建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还不忘将国家大事――对后主嘱咐,激励子孙后背,我们都明白他不放心,但这是他的职责,是他的使命,是他的忠诚。他豪情万丈,大笔一挥,蘸着自我的心血,慷慨激昂的写下了千古表文:《出师表》,对于蜀汉而言,历史所书写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留给后人的是欲语先流泪,连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也曾泣不成声地喊叫:“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明,大丈夫独有的情怀――心系天下,怎叫世人所忘怀?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呕心沥血的二十几年中,他报先帝之恩。本能够借“扶不起的阿斗”为名,自我完成霸业,但他为了使国家兴旺发达,他北上伐魏,谆谆教诲“阿斗”成为明君。

  啊,诸葛亮,你才华飞扬,令人称奇!

  啊,诸葛亮,你心系国家,坚守使命!

  啊,诸葛亮,你执着追求,忠心耿耿,怎不叫我感动,对您所敬仰!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