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

|王佩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篇1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2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开创教学的新天地。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篇2

古诗,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再加上小学生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因此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难度。古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条分缕析式的教学只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坏学习古诗的初衷。欣赏品读张老师的《乞巧》教案(公开课),我觉得张老师在古诗教学上有所突破,值得我去学习。

一、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这节课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例如,在学习之始,教师让学生自己根据注解理解“乞巧”: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在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提出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带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渗透情感目标的引领。

钱正权老师特别强调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是古诗词的一大难点。只有学生进入了诗词提供给读者的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才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动诗人所感动的,感受诗人所感受的。本课张教师巧妙的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虽然没有出示图片,但张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拓展课外学习领域。

本课大胆引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学习资源,使得课堂更加充实丰满。例如。在课堂中有机结合《牛郎织女》、《乞巧歌》、《秋夕》,进行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宽泛的学习背景,有利于主题的理解和深化。

这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一首古诗,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比较的迷茫。这一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课后我觉得,对于古诗的教学,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把诗读正确流利以后,我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说出你是从哪句诗中想到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一,借吟诵互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二,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三,借想象互动。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 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不过我感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学生体会的诗中的意境不够;自己对古诗词的喜欢程度不够,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关键要引导学生融情于诗中,才能有感而读。

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更加努力之处。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篇3

1.本设计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3.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除此之外,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本课设计容量较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就难以完成,尤其是读的能力,因此在预习和第一课时教学时一定要扫请阅读障碍,才能为后续学习基础。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篇4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妈妈的事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 “懂事”,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小组讨论的好处,也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大胆的展示自己,让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篇5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一、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比较长,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给学生出示了提示:调查——除害——开渠。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段落。然后分层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人物对话,理解主要内容。

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抓住对话,分析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调查部分时,让学生找到西门豹的四个问题,和老大爷的四句答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明白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

在除害部分,依然抓住对话,如:河伯还真灵啊?你觉得灵吗?为什么说灵呢?我也去送送新娘。真的去新娘吗?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学生自然而然懂得了西门豹是说反话,想演一出戏给大家看看,拆穿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

再如: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读了这些语句,以——为借口,惩治了——。这样填空的形式,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这个计谋叫做将计就计。随后让他们进行想象。当把巫婆投进漳河的时候,官绅们会怎么想呢?当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的时候,官绅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于是学生会找到提心吊胆、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这些能表现官绅们紧张、害怕的心理的词语。再想象一下他们当时会怎么想呢?怎么求饶的呢?特别是当西门豹过了一会儿才让他们回去时,这看似一会儿,可这一会儿对于官绅们来说是怎么样的担心和害怕啊。学生充分体会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也知道了西门豹正确地对待巫婆、官绅头子和官绅们,进而教育了周围的老百姓,拆穿了他们的诡计。

学生心情十分激动,感情一下子跟着西门豹释放了出来。明白了不能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相关文章:

三年级写快乐的一天随笔100字10篇

三年级教师作文心得教学随笔5篇

三年级教师教学反思随笔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随笔5篇

小学随笔

三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随笔5篇

语文二年级下学期教学随笔5篇

三年级品德教师教学随笔范文5篇

三年级下册英语教师教学随笔3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随笔5篇

    10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