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我的教育故事随笔

|易落尘2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不是一门考试科目,但是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能让学生更了解科学,也让学生相信科学,愿意去发现科学,去创造科学。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我的教育故事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我的教育故事随笔【第一篇】: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求每一名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以探究为核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周上了一堂做一个生态瓶的科学课,在开始设计前,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首先根据课本上的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互相作用来引出生态系统的具体概念。接着,我给每一个小组分发白纸,让他们小组合作设计生态瓶,我开始巡视,发现一个组的学生非常讨论的非常积极,我就上前去看看他们讨论的情况,他们完成的相当快,我就表扬了他们一下,然后给了他们一会时间,让他们继续 讨论完成,派出那个组中表现最好的一位代表上去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随后表扬了她,让全班同学给她鼓掌奖励,看到了她害羞的表情。

  在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除了刚刚那个小组讨论的很积极,其他有些小组很悠闲,好像跟他们没有关系似的,而且往往一讨论就是一发不可收拾,在上面吼半天才有作用,下课后,我就和那个表现好的学生进行了交流,询问了其它课上学生的纪律情况,她说基本上都比科学课的纪律好,我就继续问她,那其他老师都是用些什么方法呢?然后她就跟我说要对他们凶一点,我后来 就在反思自己,是我自己不够凶?答案是不完全的,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可能是我说话的时候没有轻重,没有起伏,他们听着就自然没兴趣,下节课我特意在另外一个班上试了一下,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感情丰富了些,发现比上节要好一点,但是效果不明显,其中还有我自身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还在思考。

  学生有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 但教师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 所以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也要思考怎么去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我的教育故事随笔【第二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叙事

  小学科学的学习倡导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磁铁有磁性》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并互为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分别准备了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和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等物品。首先引导学生亲自实验,感知磁铁吸引铁类物体,然后引导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和抽象概括出磁性的概念,并进行讨论。最后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发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了小游戏,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

  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上课时,我让学生猜“宝物”——磁铁,观察磁铁吸引铁钉。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吸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维,把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问一问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一些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样的一个实验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一次理性思维,从而认识磁铁有磁性这个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但是,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一个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是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一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使我在思考到: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题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要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小学科学我的教育故事随笔【第三篇】:每一朵花儿都鲜艳

  同学们在学习《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与之前制作不倒翁失败时的难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在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时,也许是有些同学提前看过课本,不少人都知道要有“光和不透明的物体”这两个条件,也就是说,透明的物体不能产生影子。道理似乎很简单,然而,究竟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算作是透明的物体呢?在此之前,我曾经用幻灯片,用玻璃,甚至用水作为透明的物体来探究它们能否产生影子,结果发现尽管这些物体在我们多数人看来是透明的,但是仍然能够产生影子,也就是说在关于影子的问题上,上述那些物体不能算作是透明的物体。因此,我必须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一点,否则学生便可能形成“透明的物体能够产生影子”这样错误的认识。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后果,我启发同学们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还好,他们很快听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考虑到于明哲同学从上课一开始就没有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我便将这个机会给了他,

  “空气。”于明哲同学一语中的。

  “听清楚了没有?于明哲同学由‘透明的物体’想到了‘空气’,你们觉得空气是不是透明的?”我的兴奋早已溢于言表。

  同学们也都一致赞同于明哲同学的回答,没有想到一个在我看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于明哲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我郑重地提出表扬。

  但是还有几只小手仍然在高高地举着,我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李朝同学回答说风是透明的物体,我只能解释说空气动起来就成了风了。张鸿恺同学则认为大地没有影子,当我解释说月食就是地球挡住了反射到月亮上的太阳光,是地球的影子投到了月亮上面造成的之后,他眨了眨眼睛,又回答说细菌没有影子,同学们马上又反驳说细菌只是小得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应该是有影子的。不过从张鸿恺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那敏捷的思维,看出他积极回答问题这一优秀的学习品质,因此我对他的表现也表示出极大的肯定,同时提醒他要尽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另外,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声音响亮的还有张惠乔同学和于秋雨同学。

  由于这一节课需要同学们探究的问题较多,因此需要他们在实验记录单“我们的发现”栏目中书写的内容就很多。每一次书写,翁丽真同学都能够做到第一个完成,而且写完后马上端端正正地坐好,又开始自觉地背诵刚刚书写的内容,对此我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后来,在我的感召下,又有张子涵、唐堉森、伯蕊、王铭心、王子豪、房佳男、高扬、毕文亮、鞠佳桐、隋昊、张舒扬、宋央金、刘新宁等同学表现得像翁丽真同学一样优秀,并使得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

  要求学生将书写的内容背诵下来,在组织他们同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时,我发现尽管宋美佳同学没有同桌,但是她仍然能够做到按照我的要求来背诵,然后对照课本检查自己的背诵情况,表现出高度的自觉。

  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老师的赏识,我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满足他们的愿望。

  后来,我觉得他们身上的优秀之处不仅需要我去发现,去欣赏,更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欣赏,并进一步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来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

  小学科学我的教育故事随笔【第四篇】:对学生科学实验的思考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求每一名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以探究为核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像事不关己,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做实验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而是他们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使我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诊断一下,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认识到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经过我的帮助,学生们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改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我的教育故事随笔【第五篇】:放手的爱

  每天我们滔滔不绝的在课堂上讲个没玩没了,不仅学生听得疲倦,老师一天下来也疲惫不堪,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面对此困惑,我经常思考:怎样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讲的也不累。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经常留意自己的课堂环节,是哪些地方设置的不合理、哪些环节老师没必要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留意后,我发现我给学生放手的机会太少了,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怪不得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死气沉沉。

  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之后,在备课环节上我更加细心,准备更充分。首先,我了解了整节课的环节后,思考哪些地方是让学生由活动中发现的,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做出引导。其次,我的课堂语言要精简到位,不能重复啰嗦。在上四年级《一天的食物》时,这样成就感我终于体会到了。我找了一些蔬菜水果主食副食肉类等食物的图片打印出来,精心的设计了教学环节。当我拿着这些彩色的美食到教室时,孩子们很新奇。在引出今天所学知识后,首先我让学生分别写出昨天自己吃过的三餐都有什么,于是孩子拿出记录本认真的写了起来。写完后,请一两个孩子展示自己的结果。在展示结果时,我引导孩子怎么分类,于是,我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让孩子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的分类方法。孩子们很兴奋,每个小组派出两个代表把他们的分类方法分别展示出来,每个小组的分类方法都不一样。还让孩子们了解到其他小组同学的想法。这样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自己动手动脑学到了知识,还让这些知识更加深刻,老师也很轻松。此时,我才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主动学习,这样老师才能获得真正的轻松!

    1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