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景随笔

|随笔网2

  编者按:如果大家觉得内容不错,记得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哦!内容简介:她承载着沧海桑田、世事变换的记忆。她犹如一位江南娟秀的少女,温婉,端庄。她用深邃的眼睛凝视苍天、追赶... 有兴趣就读继续看完以下内容吧!

  欢迎大家阅读《高中写景随笔》,此文由随笔网小编推荐,大家多多指教!

  范文一:《有一种风景叫凄美》

  她承载着沧海桑田、世事变换的记忆。

  她犹如一位江南娟秀的少女,

  温婉,端庄。

  她用深邃的眼睛凝视苍天、追赶太阳、追寻沙漠的诗意。

  她用纤细的双手祈祷欢乐、祈祷幸福、祈祷丝路的春雨。

  她犹如圣境中的仙泉,

  清澈,甘洌。

  去妖魔之邪气,

  养皓然之正气。

  (2)

  在浩瀚的沙漠深处,

  有着一种风景,叫苍凉。

  他犹如远古的战神,征战沙场,

  他冷酷无情、气焰嚣张。

  他用手中的巨斧屡次击退侵犯的沙暴,

  他用伟岸的身躯紧裹着周边的沙梁。

  他犹如为生存而战的斗兽,

  面目峥嵘,声势张扬。

  只有在与天斗,与地斗中,

  才能摆脱生命的桎梏、释放其蓬勃的热量。

  在浩瀚的沙漠深处,

  有着一种风景,叫等待。

  它用无声的嗓音向苍天发问,

  它用梦幻的号角奏出生命的天籁。

  范文二:漓江源头的风景

  在猫儿山之麓,既身临其境,眼之所见,本已无所谓风景之事,可以套用的一句话便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如果站着的是另一个山头,可得其景乎?答曰:也难。

  既是华南第一峰,2000多米的高度,重峦叠嶂,亘古以来,当是云里雾里的态势居多,决不会顾及平生偶得登临的我辈之期待。

  但既来之,对这漓江的源头,那怕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也是万万不应错过的,在这猫儿山之巅。

  高山之巅的林木未必挺拔,但我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原始森林一一人类对原始森林的破坏,在宇宙万物中,也就略略逊色于火星撞地球之类吧,但我推测,那人类的“魔手”或许一时还没有伸到这里,于是我这会儿就处在这几乎密不透风的、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之中了。

  密集而不甚挺拔的林木想必代代都能寿终正寢,因而立于天地之间的年头较之人工用材林一类便漫长了许多。既然无以挺拔,便各各显出了盘根虬枝的苍老之态,又苍老而并非老朽昏聩,于是就造就了这高山之巅的浓郁而又清新的绿意,给徜徉其间的游人如我者既吊起胃口,又鼓足了滿满的“欲穷其林”的欲望。

  林木虽云遮天蔽日,阳光却也有着见缝插针的韧劲,把零散的、细碎的光辉撒进了这森林的底部,往往给那披满苔藓的树的枝干造就了绒毛般的金辉,甚是耀眼,甚是悦目。

  落叶归根又是亘古不变的定理,于是林木之下便有了亘古的堆积,那么,在这江河的源头之地,那茂密林木扎根之所在,其实就是一层厚实的腐殖质积淀而成的土壤,称其沃土是定然不会错的。

  尽管是在气流畅通的高山之巅,腐植质发出的微微腐味还是驱之不散,心中一时生出纳闷,难道这里就是清澈温婉举世著名的漓江的源头?

  知识颇丰的牛骨于途中不经意淡及,凡大山脉,便天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小的气候循环系统,通俗讲来,民谚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者,是之谓也。

  如此想来,此刻站在高山之巅,气温明显低了许多自不必说,潮气也重了许多,四野大扺笼罩在云里雾里,潮气总在不断地聚集,于是林木根部那积淀了难以计算年代的腐殖层,便饱饱地含了水份,日久天长,那水份又渐渐超出了腐殖层的容量,于是便一滴一滴地溢出,在稍稍低洼的地方积而形成无数毫无规则的小小水涡,这就是所谓“源头”的端倪一一这一切,如果不把道理想清楚了,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一样,面对源头也茫然。

  刻有“漓江源”三个字的石碑立于紧挨着游览栈道柵栏外侧的地方,很好的书法,很好的意蕴,却无法为它选择一个相宜的机位了一一既无法可想,也就无所谓了。

  路径向原始森林的深处延伸,曲折起伏,大景看不到了,小不伶丁的景致却不绝于目,于是在栈道尽处,不时呈现一小段苍古的石阶。拾级而上,常常小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俄而又一头钻进密林之中了。同行数人者,相距并不远,身影的呈现却只在明灭之间,林木的深邃也就不言自明了。

  时有枯树横亘于途,将朽而未朽,布满厚厚的苔藓,甚至有青幽野兰根植其上,俨然一道小小的景致。路径一时小有跌启,是沟壑的状态,于是便有一座简易的小桥连接了两端。小桥的下面,如果有些流水,一切便顺理成章了,但又未必有流水,即便有,也甚至还称不上“涓涓细流”,也只是一种潮乎乎的感觉而已。我便忆起电视节目中一些江河探源的场面,对于所谓源头的确认,遵循的是唯其高远,唯其细小的原则,以之印证猫儿山巅之所见,信矣!

  路径险阻的地方,有栈道交通;腿脚乏困之时,有亭台憩息一一亭子看似古朴简陋,却也坚实经摧,而密林深处的石桌石凳之类,古朴坚实而外,一律苔痕累累,在山雾之中,几疑仙迹存焉。

  漫步仍在不经意间,先前领略过的所谓“源头”的端倪,那潮乎乎的腐殖层上细小杂乱的坑洼之处,这会儿似有扩展,渐次滥觞,渐次呈其流动之势,虽然其格局也不过涓涓而已。不过涓涓的格局也在扩展,坑洼由寸而尺,由尺而满其一围,并渐次溢出,成了小有水声的溪流。这时,见缝插针的细碎的阳光如果射到并不宽敞的水面,就让人生出了粼粼波光的感觉,当然,那粼粼波光,绝对是迷你级别的。

  终于来到一处豁然开朗的地方,竟是莽莽丛林中一处阔可数亩的荧荧水面,这回的波光粼粼比先前迷你级的坑坑洼洼开阔了何止千倍万倍!而且,先前一直弥漫四野的那股微微的腐植之气,一时似乎消失殆尽,清爽的感觉直袭而来,好不宜人!

  一时又忆起了得之于大方之家一类零零丁丁的教诲,内有“自净”一词,以之印证这漓江源头腐殖质气味的聚散,亦足信矣!

  想来天地之间,所谓的“自净”功能确也强大,即如漓江,其源头之地,确处岭南第一高峰,人迹罕至,密林覆盖,宛若仙境自不必说。但徜徉其间,云里雾里,虽言其美,那股亘古的微腐之气是驱之不散的。这腐殖质积淀厚重的地方,这微腐之气弥漫的地方,或许便是江河源头的共性?才疏学浅如我者,当然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想来不会有大错的,那便是,当这厚厚的腐植层吸足了天地之灵气,蕴涵了满满的水份,便渐渐溢而出之,先是点点滴滴,继而积成阔不盈尺的小氹,无数小氹相为响应的时候,便形成了无数的涓涓细流,便皆依着水往低处流的永恒定理一路淌去了。

  还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不应错过的关注点,也就在那看似杂乱无章的小氹或涓涓细流的侧畔,大抵零星分布着一些茵茵如许的兰花草,这是天意吧,所谓的天地之灵气, 又岂能不含括了这些幽幽的馥郁兰香?

  也就在这渗透泥沙,冲涮山石的繁覆曲折的过程中,或许是生物的作用,或许是物理的作用,或许是……哦,才疏学浅如我实在也不甚了然,总之是,其源头的微腐之气,渐次消散乃至荡然无存,其先前未必清澈的源头,渐次澄清乃至晶莹剔透,并且带着一股清幽兰香,一路左右逢源,不断壮大,终于汇集成一条清澈温婉的,在奇美的喀斯特地貌的崇山峻岭中曲折前行,并且与之互为妆扮的有如锦上添花共同升华的享誉世界的漓江。

  范文三:若爱,瘦成风景

  唯独忘了东方,鹊鸟的心思。

  ·

  那个夜晚,那场奔跑。

  那条银色的天河,那座羽翅的小桥。

  相见吧,诉说吧,一年一度的欢欣,生生世世读秒。

  ·

  也著一幅丹青,墨色宣染,心绪挥毫。

  十里桃林,百年浪滔。

  一丈三尺行走,一日千年煎熬。

  ·

  等吧,等吧,既是风景,就让云儿翻卷,梦儿香绕。

  一道闪电,一道轰雷。

  众生芸芸,我独,飘缈……

  范文四:秋晨小景

  直到漠河下了第一场雪,南国才稍稍感到一些秋意,其时夏历已进入霜降节令了。

  较之炎夏,太阳升得晚了一些,但一点儿也沒有吝啬它的色彩,打从东方喷薄而出,就渐次以火红、粉红、金黄等色彩来点染和妆扮着天空。再升高一些,天空就从泛银过渡到瓦蓝,此时的天际就会显得无比的空阔了。

  当太阳呈现着金黄色彩的时侯,如果东方飘着的一些云朵不时遮住了太阳,如果这些云朵间还有一些缝隙,那么阳光会从云的缝隙间穿出来,于是朵朵云彩就被染上了金边,耀人眼目,也摄人心魄。

  云而成霞,所谓的“朝霞”,就是这些东西了。

  秋晨从此拉开了一道宽宽的序幕,将把她的美呈献给早起的人。

  已经有为摄影而狂的挚友开始张罗到贵州的一方僻壤去拍银杏,以弥补去年曾经误过“佳期”的遗憾。

  我知道那是秋的召唤,在他们,那可能是难以抵挡的诱,但我一时还沒有响应的计划。

  而眼前,沿着晨课的路径,我处着的秋,仍全然如郁达夫先生近百年前的印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

  那说的是苏杭一带的秋,而眼前的秋,纬度比苏杭又低了些许,因而那“秋的意境与姿态”,则更是“看不饱,尝不透”了。

  但我仍然期望从中发现一些秋的痕迹。

  满目苍翠之中,细密的凤凰树叶开始零落,紫荆树(羊蹄角)的阔叶也间或稍有泛黄,尽管那属于常绿乔木;其余不知名的树啦,竹啦,花啦,草啦,,虽然也能勉强赋予一丁点儿“莺飞草长”时令的特征,却又都以绿为主打,妆点着南国满目苍翠的深秋。

  那么,真正的“秋的意境与姿态”,你在哪儿呢?

  来到一处大味紫薇稍稍聚集的地面,抬眼望了,不甚挺拔的大叶紫薇长着厚实宽阔的叶子,叶子也不甚密集,紫薇花早已谢过,挂在枝条上的叶,也早也已历尽了年内的“荣发”之期,有渐次谢落的趋势,但四季长绿的植物不说,较之其他落叶的树种,面对深秋和即将来临的冬,大叶紫薇则显得坚忍一些,淡定一些。

  既然悬挂于技条上的叶子且阔且稀,其状态倒也一目了然。那长在枝条尖端的,叶龄稍短,绿意犹存,然老于秋,确也翠意全无,大抵呈现一些暗绿而已;离枝条的尖端远一些叶子,颜色渐次变化,由暗绿而泛黄,由泛黄而暗红,想来再稍假时日,或至隆冬,如若犹能挂于枝条之上,坚忍如斯,淡定如斯,则呈现大红乃至火红,当势所必然。

  到那时候,凭叶而知秋,再来回味郁达夫先生“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之文句,则“看不饱,尝不透”的印象,总该能挥之而去了吧?

  想来如我辈者,离“见一叶落而知岁将暮”的洒脱还相距甚远,岭南之域的大部地区也难能体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敏感,但眼下确属秋值,有年历为准,有天气预报不时提示,温度虽仍居高,但湿度锐减,更有大叶紫薇的阔叶已渐次由暗渌而泛黃,而暗红,估摸要红得更醒目一些,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确实啊,秋已深。

  也零星记得一些对秋的描绘,比如“秋高气爽”,比如“天高云淡”,比如“寂寞深院梧桐锁清秋”……

  生而为岭南之人,总会有那种感觉:短暂的所谓“隆冬”除外,几乎竟年皆有氲氤之气敷于肌肤,虽有滋润之感,然常导致体内之残热殊难释放。迨其秋至,尤处深秋节令,秋风起而一扫氲氤,方有爽朗之感生出,方能稍稍品出“秋高气爽"之意蕴来。

  在遥远的记忆中,也曾有过大雁南飞的印象,那时而“一”字、时而“人”字的雁阵,曾经得以与开蒙画本及相关文句互为印证,自是一小段长进的历练。稍长,习读伟人之“天高之淡,望断南飞雁”句,则其长进,似又称“长足”矣。

  然而,以目今稍有闲心关注秋景的年龄,却又觉其本色的秋之清景,常常难以摆脱雾的缠绵。

  即如眼前的景况,秋值时令的朝霞刚刚现过她的绚烂,瓦蓝空阔的天空就浮起了轻雾,而且渐次浓厚,远远近近的景物,都淹沒在朦胧之中了。

  晨课之时,我眼前的湖面,远远驶来一艘渔人的小艇,掩于晨雾,看得并不真切,但能估摸那船头犁开了绿水,船尾泛起了涟漪,就一线线、一层层向两侧扩展,形成一个极富动感的卧着的长长的A,沒有打破晨的宁静,却又呈示了晨的甦醒,自应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却只能从想象中得来。

  近年,全社会都对一个似乎并不陌生的“霾”字有了更多关注,这才意识到,那缠绵于秋的,除了雾,尚有霾,这种东西除了使秋变得矇胧,确实也无益于人的身心。

  而往古去,“寂寞深院梧桐锁清秋”,李煜笔下,秋尚有清纯之意,只是已被无言的梧桐来“锁”紧了,失了自由身,整一个身陷囹圄的亡国之君的活像;而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这生成于“佳节又重阳”的“愁”,竟有如”浓云“而弥于“永昼“,自然也就包括了如我眼前处着的秋晨时分。

  又忆及数十年前的务农时光,清晨如若天起雾,则常有怀着善意的农人关照了:好不要太早外出;如若必须出门,则须把斗笠戴好了,否则,会伤风的一一其间的道理何在?数十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社会来对一个“霾”字作深度解读,一时好像才刚刚明白过来。

  眼前的秋,确已处于秋之末期,其金辉之秋阳,其绚烂之秋霞,其泛红之秋叶,其朦胧之秋雾,其隔着雾霾的渔人艇仔以及秋之涟漪,诸如此类,自是秋之实景,美之或否,尽在所见之中了。

  又忆起达夫先生的文句,说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相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馒头,鲈鱼之与大蟹,黃犬之与骆驼”,那真是形象生动到了极致,而且,那一对对列为比较的双方,前者与后者都是极好的东西。

  但又忽然想起近些年来媒体颇为频繁的报道,曾经达夫先生笔下“来得清,来得静”,虽有“悲凉”情绪萦绕其间,却“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今天或许少了一些“悲凉”的故事,但是啊,“静”已不复存在不说,即便是“清”之一项,靠的怕也只有来自西伯利亚凛冽的北风了。

  那么,对我眼前我处着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的南国之秋,又当作何评说呢?

  完于 2015年11月1日

  农历乙未年九月二十

  范文五:香炉寺风景

  在一个风景秀美的“十一”长假,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了陕西与山西相交的地界香炉寺。香炉寺位于佳县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香炉寺地势险峻,香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西,如龙卧波。在山西佳县这个古老而又清新的小山村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显得静谧而成熟,一切都充满了感动的情节。因为生活在水泥钢筋的喧嚣城市,所以小山村才更加显出它的无穷的魅力而使得我们都充满了无比惊喜。因为不经意,因此小山村在我们的心里变得更加绚烂。

  佳县的一切仿佛充满了觉醒和叛逆的力量,与缤纷的城市相驳。因为无法规则因此飘渺成未来的妄想,有如光谱的七彩被理性的分割,游走于理性和感性之间把所有缤纷的色彩混合而融合成黑,因此黑变为了绚烂的色彩。

  在这里,我们大饱了“枣儿”福。经过村民的同意,我们背者画包悠闲的走在枣儿林里,边走边找大个儿的枣儿摘,边摘边在身上蹭一下往嘴里送。在这里吃枣儿村民是允许的,你尽可以放开肚子大吃。那个甜呐!沁人心脾。在去往香炉寺的路上,我们看到村民们都在忙着摘枣,运枣。路边有从城里驶来的大卡车正在收购,很多村民排着队,每个村民跟前都放着一个鼓鼓的编织袋。满车的红枣,地下放着秤,有的正在过秤,有的正从家里往外搬,过完秤的村民手里拿着钱有说有笑,......真是热闹极了。

  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山水之灵气,陶冶人的心魂。我仿佛在这美景中找到了生命之源,微波荡漾,水声潺潺,那一丝丝涟漪涤荡了心灵中所有的杂念,只剩一味沉醉。一直以为越是自然的,就越是美丽的。即使这不加修饰的小道,也充满着野趣。漫步在横贯东西的黄河大桥,深刻体会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我们一边在桥上沿着河水走着,嘴里一边吃着幽香沁脾的又甜又脆的枣儿,还不时的边走边观看这村里的美景,不觉就来到了香炉寺。

  香炉寺坐落在一座丛林茂密、景色迷人的山上,山下就是滔滔不息的黄河的分支。虽然正是金秋,却也能感受到北方特有的丝丝凉意。来这里的除了游人外,可以判断平日里几乎很少有人来。我选择了一个角度,坐下来,面对眼前的无限生机与造化,触动着我无限遐思与灵感,开始了香炉寺的特写......

  香炉寺有一种特有的豪放,豁达和大度。它蕴涵了北方的所有气质。它让人产生一种联想,似乎在流动,又似乎在沉睡。它古老沉稳而又写满沧桑,在混沌中放出流光异彩的光明,旨在营造一种辉煌灿烂的现代都市生活精神。不是吗?如果城市象征着白天的景物,那麽,它就像深夜的荒寂;如果都市是夜深的景观,那麽它就是白昼的热烈。阳中寓阴,阴中寓阳。它在默默的经历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淡泊空明的氤氲变幻。似乎是一种权利和批判理性相交织的巨网,内在中蕴涵着左冲右撞的冲突,挣扎着以求新变。我感叹香炉寺的纯粹和自由,将自己的疆域开拓的充塞奇观而又满眼废墟。真可谓:视万里之远,得咫尺之间啊。

  夜里,我们住在村民老乡的家里。房东老太热情有余,给我们拿来了自己种的花生、红枣和苹果。我们谈啊,说啊,吃啊......开心极了,仿佛生存在陶渊明虚拟的桃花园里。

  香炉寺写生的一天很快就结束了。我托一只手提箱, 背一个画包,在这个多情的季节里收获了作品《香炉寺秋韵》。香炉寺的秋叶也和着我的心跳的节拍飘落纷飞,演绎着作为画家的杜撰,追忆着心灵的一次次感动。香炉寺朴素的风景,让我们走过了秋红,走过了沧桑,走过了诗词歌赋的缠绵,从不低头,吟出万千诗句,画出美景无数;香炉寺朴素的风景,幻化着诗意的画卷、惬意和潇洒,纯净而清澈,它默默地成就了诗人与画家。它从唐诗中飘落,又在秋韵里定格。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没有陌生的问候,没有客套的寒暄,默契让我们彼此感动。在如此的山色中,深深地呼吸大自然浓郁芳香的气息:人如此淳朴,水如此清澈,天如此湛蓝......

  以上就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中写景随笔》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