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斯年2

  在现代社会道德与法治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道德作为正则,法律作为手段,两者约束着人们对日常行为,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不逾矩。以下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编辑的有关初二上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欢迎大家阅读和鉴赏。

  初二上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一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已在中山市各中学七年级实施一个学年,在下一个学年即将推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为了让学科老师准确把握学科教材编写原则、新教材结构体系、风格特点和基本体例,同时解析教材重难点和教学主要策略,对新学年的教学实操进行指导,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于7月11日组织全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石岐中学举行新教材培训。

  本次培训在市教研室王学成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他首先讲到了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培训过程中,担任主讲的教师全部来自教学一线、具体有丰富教学经历的教师,他们分别是石岐中学萧嘉敏、浪网中学成善鸿、三鑫双语学校杜业富以及港口学周智勇。

  统编教材的推广与使用,是所有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的使用新教材,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承担起学科教学的重担,是摆在每一位学科教师的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次培训目的性强,既有理论培训又有实践培训,既有教学心得、感悟、探索又有课例分享。比如萧嘉铭老师以《〈道德与法治〉国家统编教材培训心得分享》为题,就新教材的编写意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与新要求、编写原则、教材框架等作了说明。成善鸿老师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新教材的感悟和体会出发,对七年级上册编写理念、特点、依据、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以及单元章节的知识脉络进行了解读。杜业富老师就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感悟进行了分享,并提出了使用新教材遇到的困惑供大家探讨。周智勇老师精心准备了一节课例《爱在家人间》,为参训学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本次培训围绕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展开,4位主讲教师分别对新教材的认识、解读、教学心得、使用建议和课例分享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对学科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初二上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二篇】: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从今秋开始,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换成了《道德与法治》,全五册变为全六册,增加了法治内容的比重;新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优秀文化渗透于教材每一框节中,真正培养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血脉的自信中国人。新教材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注重活动设计,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情景再现,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倡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注重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在问题设计上,新教材问题设计开放,有梯度、有深度,富有思维含量,注重培养健康人格、法治精神和公民的素养。教材内容主线明确,既模块化呈现,又体现螺旋式上升。基于学生成长需求和规律,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相应的课程支持。

  二、六类活动栏目运用策略:

  新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循这一思路,每一框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做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按照这些栏目开展活动,侧重“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这三个栏目,认真备课,充实适当的鲜活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教师要用好教材的“脚手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课程强调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都是学习,它们的学习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种综合,要求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部投入。实践学习、过程体验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把“运用你的经验”作为导入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拓展空间”则作为一框的结束,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探究与分享”是教材活动的主体形式,在呈现材料后进行提问或者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探讨、碰撞。正文在相互对话的基础上对观点进行提炼,进行价值观正面引导。教材的正文在表达上言简意赅,平和但有力量,体现讨论与对话的姿态,体现了编写的立意,对同一主题不断深入,有开放性和思想张力。第二类具有辅助教学性质,分为“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是教学的支持性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提出要求将之改造成课堂活动,也可由学生自主阅读或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讲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直面学生的困惑甚至是质疑,将冲突、碰撞视为值得展开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以及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辩理和体验、感悟。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对话,提高课堂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教育引领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要看到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缺乏鲜活事例的支撑,用枯燥抽象的道理 ,以及简单的说服教育,对他们会缺乏吸引力,也难以起到引领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冲突为突破口,从“道理”的教授转向“道路”的探寻,通过对话的方式吸引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深入交流、主动表达、互相倾听、彼此分享、自我反思、相互质疑等是课堂对话的主要行为,这样的对话是真实的、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敞开自己心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课堂上的自我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达到“授人以渔”。

  三、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才刚接触,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惑,如: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促使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产生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另外对教材中“方法和技能”部分的内容需不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考试的时候会不会出题目及期末复习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如何把握复习方向,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取得好的成绩?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学习、思考和钻研。

  初二上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三篇】: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新课程改革试运行的第一届课本,对老师、学生都是陌生的,所以需要老师认真的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备课件等,只有做好战前准备才能够打好课堂这场胜仗,才能教会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作为《我与社会》这一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即课堂导入并强调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及检测、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堂反馈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同学们有自学、互学、讨论、探究、检测,老师能够有效的了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引用了《印度狼孩》的故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耗时稍长,挤占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时间,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在自学检测环节,同学们有自主、互动,但是最后对于完成好的学生没有给予明确的表扬与鼓励,预设的是让完成优秀的学生自己在学案上给自己画一朵红花,以示鼓励,结果因为时间问题没能够完成,这是这节课的遗憾,因为自己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这里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所以今后要注意,适时地对学生给予表扬,以增强其自信以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和谐有序,并且老师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进行方法点拨、价值引领,效果良好。再加上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地投入课堂,踊跃回答问题、配合老师,使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里老师要感谢我们可爱的学生,感谢你们的付出与合作,感谢将来的一年有你们作伴,谢谢!

  初二上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四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我们陪着孩子慢慢地长大,陪着他们经历风雨的洗涤,收获成长的快乐,我们心里会充满感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寄托着我们无比的期望,期望他们成长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故事里的孩子陪伴了我三年,并且激发了我浓浓的母爱。

  这是一个心里充满暴力倾向的孩子:抢同学饭卡买东西、破坏同学东西、上课时不时打断老师上课等。

  于是我就到孩子所在的村里了解情况,我了解到:孩子四年级的时候,母亲因为与人吵架被孩子的亲大伯失手打死了。他不能够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就自暴自弃,开始厌学。他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精神不振,每日酗酒赌博,孩子只能靠着亲戚的接济生活。

  了解了大致的情况后,我做了三件事:

  首先,向学校申请帮助,给孩子申请到了营养餐和一些补助;其次,跟老师孩子沟通,请任课老师帮忙,平时课余时间多给他一些辅导,争取为他建立起一点学习的兴趣;同时把这个孩子同村的同学找来,请他们不要随意透露孩子的家庭情况,并且要联系其他同学帮助孩子融入班集体,尽量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再次,与村干部联系,请村里帮忙为孩子家争取到一些租金比较便宜的地,种上苗木,能够有一些收入,并且在附近为他的父亲找到一份工作,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在同学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孩子逐渐开朗起来,并且能够与同学们比较友好地相处。后来他的父亲也有了稳定工作,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家庭也比较稳定了。

  就在我们为他的改变感到高兴时,这个孩子给了我们深深的打击:初二下学期,他变得更加恶劣了:往同学床上小便、在同学被窝里放死壁虎或者蛇等,同学们很难容忍,甚至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开除他。知道这些情况后,我感到很难受,心里有一种很严重的挫败感,我觉得我们这一年的工作全白费了,甚至想,这孩子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当然,抱怨归抱怨,心里还是觉得孩子任何问题的产生总有一些必然的原因,家庭、社会或者学校。我最先想到可能是家里出问题了,所以赶紧组织家访,果不出所料,孩子的父亲娶了后妈,他觉得继母占据了妈妈的位置,很不高兴,而继母因为他这个讨厌的拖油瓶不喜欢他,家里不是吵架就是冷战,而他在学校的时候就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同学的身上。

  始料未及的问题又困扰了我,我开始找他的继母,跟她聊孩子读初中这一年多来的改变和最近的变化,希望得到她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跟孩子沟通,告诉他继母的种种优点,并且告诉他:妈妈的到来能改变他们家的状况,能料理他与爸爸的生活。在我不断的努力和沟通下,母子俩的情况有所改变,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把他们一起带到我的小办公室。孩子向继母讲述了自己对妈妈的思念,而继母也体会到孩子心里对母爱的渴望,经过面对面的沟通,母子俩最终抱在一起痛哭。看到这一幕我感到很欣慰,这对母子终于和好了。

  之后的一个星期一早上,孩子给我端来一大碗的饺子,并且告诉我:“老师,这是昨天我跟妈妈一起包的饺子,今天带过来请你品尝品尝。”端着饺子,我热泪盈眶,他用的是“妈妈”,而不是以前的“那个人”或者“她”,至此,他终于能够从心里接受新妈妈了,在他的眼里,我看到的是浓浓的幸福。

  此时此刻,我心里涌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是我的学生,一个充满幸福的孩子。我们用爱心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初二上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第五篇】:

  一、教材结构

  八年级上册结构

  建议:特别关注单元导语的研读和学习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接近七年级学校、家庭生活拓展到社会生活。

  从两方面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行为。二、社会现实角度,包括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网络生活),全面认识,从而理性参与、如何过好。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二单元采取总分方式:总-规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分-道德(尊重,希望孩子能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或社会公德)和法律(从认知层面引领孩子认识违法与犯罪,希望孩子能做遵守者、执行者)两个方面规则。

  行为导向:遵德守法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引领孩子在尊重规则基础上了解自己的责任和要勇于承担责任、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养成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四单元在前三单元基础上上升到国家层面。

  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引领孩子对国家安全、安全观有个总体认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国家发展三个角度认识,引领学生全面看问题、要有担当和责任意识。

  教材结构

  每单元既有行为指向,又有价值导向要求。

  八年级下册:法律教育专车

  第三单元提高学生政治认同感、国家认同感。

  八下教材落脚点: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二、教材特点

  八年级上册教材体现逻辑性,孩子认识的逻辑性和教材呈现的逻辑性。

  教学中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要在备课中考虑体现。

  三、教材内容

  活动设计:思行并重

  情境、资源:丰富深刻

  明确教材立意,要求厘清:1.有哪些观点;2.单元每一课时导向;3.教材六个栏目的编写和设计意图,每个栏目的功能是什么,如何用;4.品德习得规律中的体现;

  备课中用好两图:教师用书中的思维导图和思维演进路径图

  要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在教学内容选择呈现生活实际。

  建议:用好身边的事例,讲好中国的故事。

  例:《法治在线》4分钟的片头对中国法律体系作总体介绍,可作宪法这单元的前言。

  例:对教材栏目意图进行分析,明确在哪些地方使用,本节课突出哪一个或几个栏目。

  对教材观点分析,明确是基于什么活动形成的。

  德育课的目的:明礼导行,培养人。

  教学落脚点在行为层面,渗透核心素养:公共参与、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既要看到成就,又要看到问题,要看解决问题的系列措施,看到措施的成效,对处理问题充满信心)。

  总体而言,八年级教学要遵循生活化理念,遵循逻辑思路。

    1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