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的随笔

|王佩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育教学的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教育教学的随笔篇1

这学期,我们科组明确规定了今后教学的方向,用八个字概括为 “聚焦课堂,追求实效”。

我上了一节课——《杠杆》,感触较深。这节课我尽力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来生动形象的把物理知识融入到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其中有一个道题目是这样的:小明买了一条2kg的鱼,因为现在的商贩有投机倒把的现象,小明想用刚刚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这条鱼是否足量。可是身边只有一把直尺和一个量程只有10n的弹簧测力计,还有一根系东西的细绳子。谁能帮小明来验证这条鱼呢?(条件是要保证鱼的完整。)

这道题的内容一目了然,不象有些含混晦涩的题目,读了半天不知所云,最重要的是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的经历。所以,题目一出来,同学们便跃跃欲试,谁都想大显身手,做个热心人,我便趁机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展开小组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同时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回到基本的知识点,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能力,还牢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最关键的是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哦!原来物理就在我身边,原来物理这么有用!极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禁使我想到,如果我们在每节课上都不断的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而不仅仅只交给学生死板的知识点,那么,现在的课堂还会象现在这样毫无生机吗?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的训练某些技能技巧。与此同时要特别加强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物理学的根本特点就是以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学习物理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高度的分析和概括,最后运用这些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把目光聚焦于课堂,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今年的中考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学教育教学的随笔篇2

本月聆听了数学组教师的课,他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完美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情景创设走入数学世界

教师在一堂课中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与生活情景相连的导入,便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商”,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奥秘与乐趣。如:在听初一数学第六章第一节有序数对中,教师把学生所在位置用行与列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在熟悉周围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有序数对及它的作用与意义就呈现出来。

反思:把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引入数学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所学知识更易理解。

二、由点及面,扩展式教学益处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现有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联想思考,把问题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如:初三复习课中《二次函数与图形面积问题》,教师给出例题:已知函数y=__^2-6__+8交于__轴于A(2,0)B(4,0)两点,与y轴交于C点,求三角形ABC面积?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三个问题(1)求顶点P及三角形ABP面积?(2)抛物线(除C)是否存在点P使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D面积相等?(3)抛物线(除P)是否存在点Q是三角形ABQ与三角形ABP面积相等?反思: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三、由考点出发,实用性强,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教师从往年常见考点出发,把问题分类研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如:初三复习课《二次函数十大考点》一课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时提出十种类型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1、求顶点坐标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交点坐标

3、判a,b,c及代数式的符号

4、一线四点

5、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

6、借助抛物线性质求系数值

7、根据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8、二次函数求最值

9、二次函数考点应用

10、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存在性问题

反思: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体系,明确考点,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实际走入数学,后再投入回实际

数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提出各式问题抽象而成,深入研究解决后再用于生活,这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如:初二《函数及其图象》一节中,教师从一句描述新疆气候的俗语中引出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之后同学生一同研究了如银行存款等生活问题,体验了函数自变量与变量概念的产生过程。最后用新学知识把先前的问题一一解决,首尾照应。

反思:数学课堂上不应该只关心数字,更应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多地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节课,我们都能上,但不是所有人都会上。一节课的教学质量高低,不仅仅是与一名老师有关,它更关系到那些学子们。通过这次听评课,让我反思良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把各位教师优秀的授课模式与技巧恰倒好处的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更多的莘莘学子服务.

中学教育教学的随笔篇3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在于突出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根本所在——有效碰撞理论。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

2、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情况较复杂,关键是要分清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但在压强对速率影响的万变题型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基本不变原则:压强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变化如果没有引起浓度变化,对速率则没有影响。

3、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4、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①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②平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二、抽象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为将本章较多微观抽象的的理论具体化,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能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进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化解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许多知识同出一辙,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章课本内容已例举大量形象比喻,现把自己在教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列举一二:

1、使用正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比喻事例:体育课上跳高,降低竿的高度,跳过的同学就多。

2、平衡的建立有多种途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3、铁与硫酸反应加入醋酸钠速率减慢而氢气生成量不变。这里可把醋酸根的作用比喻为银行,硫酸电离的氢离子是家中的大量现金,部分存入银行(醋酸根),需用时提取,减缓了花钱速率,但资金总额未变。

我个人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时处变不惊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前几天听晓庄学院的在线继续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其中钱志亮教授有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谈到教师与专家的区别是什么时说,教师是把一个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或事物用自己的理解,用最简单形象,容易理解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提高教学质量要先从我们的业务本领做起,而不是变相转加在学生身上。

中学教育教学的随笔篇4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

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中学教育教学的随笔篇5

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5、课程中利用几道反应特征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练习题,感觉不是很好.一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是我在讲,学生只是在跟着我走,没有形成连贯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反应不好,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对通过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判断化学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备课时习惯做大量习题,把难理解易错的题都归纳出来,上课时先讲解一下再让学生下去做练习。现在感觉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课堂任务加重,导致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自己做过错过后再听的情况下强。第二,平衡状态的判断难点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指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不会判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对于这一节,上课时应注意牵引学生思考,课后让学生练习找出难理解的地方,再进行指导。

中学教育教学的随笔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随笔范文5篇

最新初中班主任教育随笔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育教学随笔5篇范文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随笔集5篇

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随笔范文5篇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随笔范文5篇

初中教师心得体会随笔5篇

初中音乐教师教育教学随笔范文7篇

最新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随笔精选5篇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教育故事随笔5篇

    1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