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教育随笔

|斯年2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活力四射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呼唤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他们身上带着青少年特有的朝气向前奔跑着,想着自己的梦想进击着。以下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编辑的有关初中学生教育随笔,欢迎大家阅读和鉴赏。

  初中学生教育随笔【第一篇】:初中学生教育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家长开放日,全班的家长坐在一起,一起交流经验和心得,使我收益非浅。现在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与初中的学生教育,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现在的初中生,刚从小学转型到初中对一切都很陌生,又有兴趣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新理论,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但个别不能将理论变为自觉行动的指南,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特征。

  首先,教师要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初中学生,而不是以一种权威式的灌输方式来教化他们,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得亲子关系紧张、对立,孩子们不愿意听家长老师的“唠叨”式的教育,使老师、家长的教育无法入脑入心。初中生如果得不到物质利益公平分配的现实支持,就很容易转化为空洞或反面效应。

  其次,初中生接受能力强,在思想上很容易积累起大量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焦点,解决思想问题的关节点。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热点问题,往往是上面没有表态、下面争议较大的“敏感”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教师实事求是,真诚交流。如果见到热点绕着走,打官腔搪塞学生,装聋作哑,哼哼哈哈,就会使学生极端厌恶。

  最后,由于处于青春期,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学习的压力,使得初中生十分渴望来自思想的交流。这就需要老师、家长都要适应这一特点,同样一件事情,是关心的问,还是训斥的问,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在指出学生的不足和缺点时,要有激情,给学生以感召力和震撼力;要多做参谋工作,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给其时间,相信其改进的可能性。

  初中学生教育随笔【第二篇】:

  初中生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应该尊重文本,强调个性化体验。2011年课程标准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是以侧重展示阅读过程和方法来表述的,较为具体、详细,这不仅是针对原来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以示强调和区别,同时也是文学作品阅读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结果很难用确定性、量化的方式进行界定,要避免过于简单化或僵化的风险,应根据文学作品的阅读特点侧重展示阅读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和教师意识到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对一些阅读方法的尝试本身就是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的情况下,最后的结论也许并不重要,关键的是阅读的过程和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突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所谓欣赏,重在感受、领略,强调阅读主体的积极活动,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不能代替学生主体的感受。同时,这也明确地表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实用文的阅读的区别,文学作品的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能够有所领会和感悟。

  第二,强调尊重文学作品。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个性化的,每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如果要对作品深入地认识,还必须对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基本的把握,否则,一方面可能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也影响着认识的深入。一个时代的文化孕育了一个时代的作品,同样,一部作品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所以,要对这个作品有基本的认识,需要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握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一定情况下,读者对作品的认识与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存在着差异,读者有认识作品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不是随意的自由,应该是尊重文本基础上进行理解的自由。也只有在这样的基本条件下,才能对作品作出相对合理的评价。

  第三,强调个性化的体验。不难发现,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强调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表述方面可以发现,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有8个“自己”,针对文学作品阅读要求的有12个。)提出这样要求的原因主要是针对过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倾向性和指令性的色彩较为浓厚,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发挥。

  第四,强调对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进行仔细体会。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言,侧重对作品思想情感方面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固然重要,而对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进行仔细体会也是必需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与对语言的品味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学作品阅读目标的表述可以发现,2011年课程标准根据多样性的阅读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阅读目标要求,一方面是语文课程内容多样化的体现,同时也是课程目标具备可操作性的需要。

  初中学生教育随笔【第三篇】:

  初中生高效学习法

  一、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先进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先进学生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也到不了那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因此每位学生在开学伊始,必须制定自己的计划。

  1.计划种类

  1)制定学年、学期、月学习计划。

  2)制定周、日学习计划。

  3)制定双休日学习计划。

  2.制定的一般步骤

  1)分析现有的条件,即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已经具备的条件。

  2)确定目标,它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空中楼阁。

  3)选用措施,它是实现目标执行计划的保证,包括作息时间的调整,各学科之间的调换和搭配,文体活动的安排等。

  4)安排步骤,它要求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3.计划制定要遵循的原则

  1)确立明确的目标。任何计划的制定都需要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灯塔,它是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作为中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学习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要有个大致的设想,对自己要发展那种兴趣有个打算。同时,对于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确立改进的目标。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凡事预则立、奋则进,所以学习的目的越明确,学习行动的意志也就越坚决,尤其是在高尚学习动机支配下的行动目的,更能使我们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辛,不顾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全力以赴来搞好自己的学习。

  2)参照生物钟原则。“生物钟周期律”对人起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因势利导,在高潮时,增加任务量,提高效率;在低潮时,保持正常的任务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人由于心理和生理条件的不同,其最佳的“生物钟周期”也不尽相同,即其学习的最佳期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正确利用生物钟的调节作用,才能更好地制定一套完美的计划,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4)难易适度性原则。计划的制定是以实现为目的的,不能过易或过难,只有基于一定的基础之上,遵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最终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应该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目标的选定应据有适当的难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发现问题,以满足自己的学习动机,完成自主性学习,使之有所进步。

  二、认真预习

  所谓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预先学习。预习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

  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同学们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一位优秀的中学生说,预习是“合理”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学习主动,走在前面,心情好,智力好,自学能力强,于是成绩更好;成绩好了,学习更主动,智力更好,自学能力更强,学习兴趣更浓,成绩更好,良性循环链就形成了。

  不预习,某些内容可能听不懂,一个地方卡住,别的地方可能感到茫然,课后作业困难大、错误多、学习被动、成绩不好;成绩不好,越没时间或不愿预习,上课没劲,作业越困难,自学能力越差,成绩越差,恶性循环链形成。

  1.预习四点好处

  1)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2)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增强自信心。

  3)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能够开拓思路,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2.预习方法

  1)要认真读书。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以提高听课效率。

  2)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作点批注。

  3)要虚心请教。在预习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独立的思考(包括查资料),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讨论,必要 时要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人请教,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课前,以便课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问题。

  4)要适当地做些习题和实际操作。预习时,可适当地做些练习题,以及时检查预习效果和巩固、深化知识系统。如有可能,还可做些必要的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从而为上新课作些必要的准备。

  5)要认真做好笔记。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中包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3.预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支配时间,不要全面铺开。预习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保证预习的质量,我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理化、英语)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2)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可能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多预习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能钻透。

  3)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却应该是循着事物的内部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横的方面说,要由一种学科到多种学科;从纵的方面说,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如从课前预习到单元预习再到整册预习等。

  三、专心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不言而喻,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听课法即怎样听好教师讲课的方法。听课对学生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无数事实表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学到和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认真对待上课并学会如何听课。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上课先“定向”

  怎样“定向”,各学科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把重点目

  标写在黑板上,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此外,还要大致有先进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学习目标。每堂课都要有三类学生的学习目标,以使每位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2.“五到”听课法

  有人说,注意力是知识的窗口,不集中注意,知识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这形象地说明了专心听讲在课堂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呢?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必须将获取知识的主要希望寄予课堂,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寄托在延长学习时间上。前面已经说过,由于课堂学习在中学阶段具有时间长、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因此,我们要努力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力求通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来减轻课下的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上课才能做到全神贯注而不至走神。相反,如果本末倒置,不是寄希望于课上解决问题,而是专靠课下加班加点,自然就很难做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了。

  用好课堂时间,就要认真听课,听课时力求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努力把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课堂是一具积极思考的王国。能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张着嘴巴等老师“喂”知识,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要多质疑、勤研讨,敢于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开拓新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积极参加读、写、讲、练等教学活动,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

  3.要理清教师的讲课思路,抓住学科特点和教师讲课的特点来学

  思路就是思考线索步骤。是否把握教师的思路,是检验一个学生听课水平高低的标尺。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也就掌握了最根本的学习方法。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的“开场白”往往是概括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并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要讲述的中心问题,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老师的课后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精要提炼和复习提示,是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为此,要认真学点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有关思维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听课水平。同时,由于每个教师的讲课特点不同,我们的听课方式也应灵活机动。总之,只有把握住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于重点处下功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不钻牛角尖,做好课堂笔记,争取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往上讲。有时,我们会遇到些听不懂的问题,这时,也不要中断听讲而去死钻“牛角尖”,而应先将暂时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后去解决,以保持听课的连续性。否则,如果中断听讲而去死抠某个问题,就会使课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队,不钻“牛角尖”,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听课的连续性。

  课堂笔记就是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所作的书面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做好课堂笔记,是记忆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重要措施。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听与记的辩证关系,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将内容要点、典型题例、思考提示及疑难问题等,作简明记录,使课堂笔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要想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课上认真观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要将重点放在认识事物的思考过程上,千万不要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而直接去背结论。因为概念、定理、规则的表述只是末,而其形成过程才是本。抓住根本,才能学到根本的学问;否则,舍本求末,学到的只是些“死”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转变为能力和智力,在实践中毫无用处。

  5.积极参与讨论

  举手积极,声音宏量。讨论热烈,辨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

  6.当堂练习

  要提高练习的效率,就要掌握练习要领:

  1)要坚持先复习,后练习,不要拿起练习就做。

  2)要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练习,不要遇难而退,轻易问人。

  3)要坚持理解消化,立足于懂,不要图快。

  4)要坚持数量适当,有代表性,不要贪多或过简。

  7.课后要及时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哪几个知识点掌握了,还有哪一点比较模糊。这样一来,记忆得到了强化,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想办法补救。

  四、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指紧随课堂教学,天天都采用的复习方法。复习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结果。然而,学生常出现情况是:课上听课,课下做作业,复习环节省略。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不理解的知识是最容易忘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需重视复习。

  1.制定复习计划

  怎样制定复习计划呢?一般要注意以下四点:

  1)知识量。

  2)时间量。

  3)欠债量。

  4)老师复习进度。

  2.及时复习的程序

  1)尝试回忆。所谓尝试回忆,简单地说,就是独立地把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自己考自己,是逼上梁山,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

  2)阅读教科书。教科书是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按照知识的科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而编写的。内容上系统、严谨,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代替的。复习时若不认真钻研教科书,则难以达到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也难以系统地掌握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因为教科书是教与学的唯一凭据。

  3)整理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详略人各有异,但记好听课的重点、难点是学生所共取的。课堂笔记在复习中是尝试回忆、阅读教材的线索和纲目,通过阅读教材来整理课堂笔记,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巩固提高,使其达到知识深化、简化、系统化。

  4)看参考书。适当地补充点参考书是有必要的,但要摆正教材与参考的主从关系。阅读参考书仅是作为学习课本的补充。目的是加宽知识面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只选择个别章节或个别知识点做参考性阅读为好。

  5)查缺补漏。复习后如仍有不懂的问题,应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及时查漏被缺。

  3.温故而知新

  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紧紧抓住复习这一环节。怎样搞好复习呢?以下这些方法值得参考:

  1)复习时间、内容安排要适当。不要把相近的学科连续起来,这样容易感觉单调、疲劳,降低复习效率。可以文、理交替进行。

  2)复习时要认真阅读教材和课堂笔记,认真做作业,在理解上下功夫。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了,才能把知识记得住,记得牢。

  3)要以自己复习为主,要经常“过电影”,检查复习效果。闭上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各科知识的图像。

  4)总复习要制定计划,这样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阶段复习要及时、经常。

  4.编写《错题集》

  “人不应该在一个位置上跌两次跤。”意思是该及时汲取教训,及时分析失误的原因,及时改正,不在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编写《错题集》可以大大降低错误的重复率。

  五、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

  1.高效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

  1)要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

  2)要注意审题,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态度要认真,推理要严谨,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准确运用所学过的定律、定理、公式、概念等。

  4)作业要独立认真地完成,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作业使用0.5mm的黑色的签字笔或者钢笔书写,画图使用使用铅笔、直尺,订正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最好是红笔)。要养成不怕困难,顽强学习的意志和毅力。

  5)要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6)作业内容因人而异,作业量有时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那一年,自己有了较好的习惯,一部分同学基础已较牢固,就没有必要非写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2.完成作业的技巧

  1)力求一题多解。

  2)不擅长(害怕)的学科先做,擅长的学科后做。

  3)边学边问,才有学问。下课铃响了,一部分同学跑出去玩,还有一部分同学围住老师问个没完。日久天长,人们会发现,喜欢围着老师问问题的同学,大多是先进同学,也有的原来成绩不突出,就因为近一年来,喜欢问问题,成绩越来越好。

  4)“互助组”有利于双方提高成绩。老师与学生、先进学生与后进学生组成“互助组”。

  六、从容考试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它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并从中起反馈作用。

  1.要正确对待考试

  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工作,调整心理状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沛的精力。

  1)答题前纵览全卷。领到试卷后,先用几分钟时间浏览一两遍,做到胸中有全局,浏览全卷起到稳定情绪,坚定信心的作用。

  2)编排解题顺序。拿到试卷,总体浏览之后,就开始答题了。先答哪些,后答哪些,顺序安排得当,才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实力,不致于答完题后产生过多的遗憾。

  3)考场运筹时间的方法。考生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按照时间的安排,步步为营、稳扎稳进。养成复查的习惯,复查是大战后打扫战场。解题犹如战斗,讲究紧张,速战速决;复查是打扫战场,要求冷静,所谓冷静就是从原有的思路中解脱出来,从当事者变为旁观者,对试卷做仔细审查、无情挑剔。要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应试者只有头脑清醒时,才能避免种种可以避免的遗憾。

  4)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答题步骤要完整。

  5)要重视考后分析,要在更正错题的基础上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2.学生自己出考题

  好处:

  1)复习目标明确。逐项逐个复习知识点,不容易顾此失彼。复习后将不会的内容调出来,成为试题。因为试题的标准答案还要由自己做,这样难点也解决了。

  2)学生学习感觉主动。

  3)同学之间互相考,兴趣浓。

  3.考试多得十分的技巧

  1)考前“独来独往”,考前不宜开夜车,不要患得患失。

  2)答题策略:学会分段得分;答题速度:以快为上;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要学会“挤”分。

  3)检查后的涂改方式要讲究:要划掉重新写,忌原地用涂黑的方式改,这会使阅卷老师看不清。如果对现有的题解不满意想重新写,要先写出正确的,再划去错误的。新的答案写出后,不要忘记把原来的答案划去,如果出现对的和错的两个答案并存的情况,按规矩是不能给分的。

  初中学生教育随笔【第四篇】:

  初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合适吗?

  最近经常会看到不少家长,给还在上初中的孩子买手机,说是便于孩子与家长联系,于是学生也就堂而皇之的将手机带入宿舍、带入校园。

  初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到底合不合适呢?

  我们不妨到学生中去做一调查。初中生带手机到底是干啥的?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初中学生带手机,真正用于与家长、亲朋好友电话联系事的其实并不多,初中学生在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日常并没有多少事需要去联系。即使有什么事情需要联系,校园、宿舍有公用电话,可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说是“联系事、沟通感情”,似乎不是主要的。那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到底干什么的呢?在和学生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无非为了一个字“玩”,用手机玩游戏、上网聊天、听歌曲、互发暧昧信息、观看不健康视屏等等。如此种种,不少学生自从带手机进校园后,学习不专心,成绩下降。可见,初中生带手机危害不小。其实,手机的电磁辐射对学生危害也很大,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要尽力避免不必要的电磁辐射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由此看来,在校学习的初中学生应向手机说不,不带手机进校园,不玩手机,专心学习,健康成长。

  初中生朋友,确实想要一手机怎么办呢?

  好办,等你考上大学,让你的父母给你买个好的,不就行啦吗?

  你说呢?

  初中学生教育随笔【第五篇】:

  初中生行为规范教育

  一个初中生养成健康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不仅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引导密切相关,同时,跟他与生俱来的神经系统特征(气质)也有关。

  家校要联系,是当然的事实。可是,有些秉性顽固的孩子,即便开展家校联系活动,他们也未必能改掉迟到、骂人等不良行为。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的纪律教育、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理想教育,唯有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综合治理,学校才能走出长期以来最原始的那种“反复抓,抓反复”的德育低谷与困境。

  面对深受网络游戏诱惑的孩子,倘若用教师苦口婆心尽情说教能奏效的话,那么,大人就可高枕而卧了,就无需绞尽脑汁了。然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独特的,诡秘的,大人未必能理解。教育者若不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是无法驾驭他们的思想的。

  让我们先来探讨孩子的天性吧。

  我现在任教的两个班,3班的学生整体上内向安静,上课纪律良好,但不喜欢发言。4班的学生整体上外倾活泼,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积极发言。不同的性情倾向,同样的科任教师来上课,学习风气和纪律面貌却不同,除了受班主任管理方法与策略影响之外,跟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息息相关。类似这种情形,影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因素主要源于孩子的天性。虽然与后天的教育有关,但影响之大不如前者。

  作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在校小公民,不得不改正其身上那些不顺应社会规范的言行,不得不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否则的话,任其过分的我行我素,将来就会严重违背众民的意愿。

  我认为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最关键的第一点,就是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重视个性教育,做好个别同学的心理疏导。在课堂纪律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孩子面对不良言行偏偏屡教不改,他明明已经深刻认识到那么做是错的,规范言行只维系两三天,第四天又重犯了。那些外向孩子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对象,他们很容易激动,注意力容易转移,是最难驾驭的学生群体。所以,很多老师特别喜欢孩子乖巧听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室里唯有安静,班级同学才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即使学生积极发言也需要顺序,七嘴八舌的说也听不清楚。

  通过仔细观察并分析,我认为不良言行(丢纸屑、拳打脚踢、课堂说无关的话等)的屡犯过错,是由于该生缺乏逻辑的神经系统等心理机能在言行上的具体体现,是该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偏差的折射,是从小未得到亲生父母细致纠错而留下的后遗症。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最好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将孩子上课的言行引到健康向上的学习轨道上来。如果一个班级外向型的孩子分布太广,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是一份艰辛的挑战。非常希望学校教务处在初一分班的时候,能够采取内向与外向性格的孩子合理调配的策略,让每个班级的学生,内向与外向的孩子各半,那样,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包含学习习惯)必然十分有益,对老师开展日常德育工作,也是一份宝贵的支持。

  其次,我认为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应该跟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的青春期、关键期,其学习方面、做人方面过渡得好,可以顺利进入普通高中的学习;过渡得不好,如果言行举止符合规范,至少还可以进入职业中专(高中)继续求学,只要获得一技之长,可以参加动手实践顶岗就业。相反,倘若严重违纪,势必影响继续升学而混入无业游民的队伍,这必将殃及家庭和社会,可能造成无穷的祸患。据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那些好吃懒惰的男生和虚荣懒散的女生,就属高危人群,最该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针,是端正自我行动的原动力,是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不绝源泉。一个孩子若能胸怀梦想,那么,这个梦想势必激发他不断地纠正个人不良言行的信心。一个想上进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阳光少年。他一定具备廉耻之心,他一定充满勇敢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不能缺少理想教育,要将升学与理想的引领紧紧地拧成一股强大的德育力量。鼓励学生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鼓励他们从实现个人梦起步,将来,才能像青年时代的鲁迅那样,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三,学校各科的教育教学都应积极主动落实日常规范教育。各年级各班级要努力打造健康科学的集体舆论导向。

  结合政治教学关于《思品》课的学习,将所学的公民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实际行动,在日常言行中不断践行,强化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结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通过写日记或习作,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对个人不规范行为进行反思内省,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改正错误,不断成长。

  各科任教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要树立名副其实的师长形象,做个时间观念强、效率意识好、勤劳肯干、积极创新的好老师,让学生效仿看齐,因敬之而学之。

  各班主任要有意识的引导班集体走向光明,务必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而不是简单地布置学校德育任务等被动应对的工作形式。学生各种不良的言行,应该借助班级强大的团体舆论,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孩生长环境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所有相关的大人都必须为少年朋友做出言行方面的垂范,单靠学校建设和老师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健康的家居环境和学习条件,孩子的身心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孩子的心灵受到环境伤害后,就无心读书。孩子一旦迷恋上网,就会陷入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甚至忽略了身边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不是靠老师的耐心教育就能马上奏效的。农村初中的孩子与城里孩子的言行存在差异,与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息息相关。比如,卫生习惯方面,农村孩子往往比城里孩子更差些,这跟家庭引导有关。

  社会切切实实是个大染缸。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一个微博短信,瞬间能传达八千里。学生几乎人人一把手机,他们天天与网络绑在一起。中国哪个地方发生什么好事或坏事,好奇的孩子们总是比老师知道得早。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社会人情的风气走向,人文环境的优劣趋势,所有的一切,都让广大初中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

  有些孩子为什么不乐意读书?除了小学基础差之外,他们认为:唯有找得到好工作才能正常生存,而自己的家长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即使将来大学毕业也会因没门路而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对前途丧失信心了。所以,老师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家长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主动求知,其言行就会越来越规范。倘若我们的社会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和美丑观念,在善待国民方面做到公正诚信,那么,孩子的言行也会深受良好影响,对纠正不良言行也会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规范初中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教师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德育工作者(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正确工作方法,家长对孩子的良好影响,社会文化媒体的正确引领,无不对孩子的先天不足之心灵起着重塑的作用。只要孩子的心理健康了,品德端正了,那么,他们的日常行为必然就随着规范了!

    11408